巫羽鲜网專欄:http://223.27.37.78/GB/literature/indextext.asp?free=100113785

 

 

======剧透危险区===========

陈应星要卖掉闹鬼祖宅,雨夜至,遇古人装束满身是伤神情绝望的林季浚,冥冥有感,带回。
季浚实为明末清初林家幺子,家族因清军屠城尽殁。应星治疗季浚,教以现代日常器物应用,但季浚依然诸多不适,盼归。
应星遂其愿,带季浚回老宅,却终不忍见其死,复救季浚,又絮絮度日常。
应星被动地允许季浚接触明清历史,史实极大地冲击了季浚及其文化认同,在应星告之钱克弘(应星前世兼祖上,与季浚有暧昧)当年未死,而接受了清朝的统治时,季浚更是心灰离家。
分离的两人彼此想念,并默默确认心中情愫。应星循着季浚一通电话将人寻回。
季浚慢慢放下心头芥蒂,重新回到这之前的日常。并拜夏老先生为师,精习古琴。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季浚体会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种种,并未因时移而尽毁,它们以文化的姿态得以传承。在此期间,他与应星的感情也越发厚笃。
在一次演奏会上,应星因助季浚夺回夏老被抢窃的古琴而受重伤。应星母亲回国看顾,初不满于两人感情,但在季浚细致体贴的照顾应星时,慢慢释怀,认可了两人感情。
完……?

=====================

我是在看了《南渡》之后,开始扫荡巫羽的文,君问是南渡后的第一篇,但这一篇不管是比之《南渡》,还是比之后看的《青玉玦》和《云风万里》,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令我稍感遗憾。

首先是文案(这应该是编辑的错……)。文案虽然与作品质量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它绝对是读者对一部作品的第一印象,说白了就是吊胃口用的。而文案的信息量也直接关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尤其在接触到一个陌生作者时。但近来坑爹文案之多,已让人不堪其扰。
君问也有这个病,上部的文案写得直逼灵异小说,但它所涵盖的,其实只是上部不到10%的剧情。基调体会的错误,就导致了读文过程中雷声大雨点小,期待与文章本身不对接的观感。
所以,这篇文,尽可不必去看文案的造势噱头。绝对是误导,还不如看我的剧透【泥垢!

其次,这篇文的琐碎削平了故事本身的那点波澜。
巫羽的几篇文看下来,她行文言浅情深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且往往结合历史,余人回味,也擅用日常来推进主角的情感。
但这篇文里,这股力量用得太过,反而不及。当然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末世的动乱成了一个侧面,身处于和平年代的两个人,缺少了巫羽乱世文下那种日常所能引发的惺惺相惜与命运胶缠,在陈应星的时代,他们的交集是玄妙却缺乏必然义务的,于是,在这样的条件限定下,作者似乎也只能将笔墨落于季浚如何去适应现代生活。
整篇文读下来,过于絮絮的日常以及作者想要呈现的东西过多,比如一些史实,或者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虽说这些东西带有过渡主角心态演变的目的性,但也导致在两人感情上的着墨更浅了,而过分冷静的行文风格和两位主角均偏于内敛忍抑的性格又往往使得矛盾的力度不够,像是拳拳打在棉花上。另外,加之本身就有一个失败的文案让人突然口重,这样清清淡淡便愈发显得捉襟见肘。

第三,情节上过于平铺直叙。
这篇小说看完总结起来,就是主角们一直在过各种关,季浚穿越之初过生活关,接下去了解历史的发展后又要过思想关,两人确定感情发生关系还要过成年未成年的关,确定感情后又要过朋友关家长关……过完这些,就完了。
前面转变思想平定情绪时艰难点,后面就一流顺水了。总之就是感觉季浚在做好自己要安心生活在现代的心理建设后,人类就无法阻止他们相爱了……尤其过应星母亲那关的时候,虽然想想应星妈心理貌似理所当然,儿子梗着脖子说喜欢,媳妇儿又孝顺贴心,那成,就全了他们吧~但、回过味来还是觉得这也……太容易了喂?!出国的家长攻略难度大减啊有没有?!!
而且,虽然将应星设定为钱克弘的转世,并将季浚与钱克弘的相识相处记忆作为零星的线索织入主线来加深故事的玄妙与冥冥感,但其实不能掩饰故事本身的单薄和平直,它实在缺乏小说式的圆润和跌宕。

然而即便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巫羽出品的质量和特色还是让我森森地迷信。
这篇文也依然无例外地承继了巫羽一贯的写作特色,既发挥了她谙熟历史的长处,也通过历史转承细致地呈现了人物心理,并且也默默地传达出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想法和信仰。

巫羽对于人物的塑造其实还是比较局限的,传统的青年少年强弱搭配,没有任何花哨之处,连人物性格也都偏内敛沉闷。但之所以故事不会因角色的单调而无聊气闷,是因为她善借时代的震荡与细绘人物肌理来增加故事的可看性。在动荡的时代断层面上,“动荡”这一灾难所诱发的人性本真跟情绪反馈大大地弥补了人物性格被动的缺陷,也自然而然地催化了患难之下的感情诞生(这一点,在历史背景为西晋末东晋初的《南渡》与历史背景在宋末的《云风万里》中有更为显著的体现)。
同时也正因如此,她笔下的人物大多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正如《君问》中的季浚,他的凄惶、悲愤、抗拒、讥嘲都是对时代命运的感情反馈。而他作为明朝末世里一根微末的望风倒伏的草芥,在应星将他带回现代,并让他看到其后历史的辙印家族的命运后,他那些显现在病恙上的心境,无声的悲愤以及无可奈何的反抗讥嘲,正是对已逝的家国最深沉的哀悼。巫羽对于季浚——这个在惨酷、硬性地被剥夺文化认同的时代环境中独活下来的普通人的情态心境的捕捉演绎,比之二缺式的喃喃“为什么是这样……”或者马教主式的“为什么是这样啊啊啊啊————?!!!!!”这类肤浅的夸张更显出沉敛的张力。
并且,虽然季浚的丧家亡国之恸被推至高点,但他的情绪转折却也不让人觉得突兀。在应星与他一起度过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季浚——无论是应星的体贴照顾,与应星朋友的互动交流,或者是他在新的时代中对于新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感知,这些都在他抱定内心不甘的根苗时悄悄瓦解着他的执念,而且客观上,不管他愿不愿意,新的时代已然到来,他同样缺乏持续的动力去维持亡国的恨意。而在这个时代,虽然季浚所认定的家国的形态覆灭了,但它旧有的衣着服饰文化,古琴演奏文化等等却依然在这个时代为人所好所念所亲近,也正因此它们被继承了下来,而断不断发这样的侧面也不再影响他们共有的文化认同。

另外,讲到作者的想法与信仰。
巫羽在普通百姓是否顺应历史前进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健康的史观。比如逐旧朝而死的人,她不嘲其愚忠;降清朝而活的人,她也不责其变节,甚至点出“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来正名。同样,散见于文中的人际温情与人伦亲缘也让人感受了作者对于亲与友的看重,对于人性良善的笃信。且作者惯于在时代断层面上捕捉与描绘小人物的命运,表现他们微末而柔韧的人性力量在乱世中的悲辛与欢喜这点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人本位的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不惜笔墨地解释一桩史实,或者展现一段传统文化,除了与作者自身积蕴阅读偏好有关,我总觉得是否作者多少也存着些呼号之心,让人通过文章,跟传统文化跟故去的历史结缘亲近。

arrow
arrow

    丽莎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